岁月不负追光者,青春不负逐梦人。在农大求学的时光里,他们怀揣梦想,乘风破浪,在各自的赛道上坚定前行,为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孜孜以求的“励学者”,是明德惟馨的“敦品者”,是奋楫争先的“进取者”,是挺膺担当的“宏志者”,是履践致远的“笃行者”。他们以热爱为青春赋能,用坚持为人生筑基,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模样。6月是毕业季,更是收获季,让我们一起聆听第20届“十佳毕业生”的青春故事,汲取榜样力量,扬帆学海征程,书写筑梦华章。

我是2025届沙漠治理学院毕业生王禹薇,正在创造治沙叙事的新语法。
这是乌兰布和的沙,沙粒从指缝渗落的触感总让我想起四年前的那天——当我紧张的坐在电脑前,选择“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为第一志愿时,掌心的汗渍把纸张都浸出了沙漠的纹路。
他们说巴彦淖尔的姑娘骨子里带着沙拐枣的倔,这话不假。既然我报到了这里,我就要往沙漠深处闯一闯。小时候,每到春天,风沙吹的我脸痛,我总是眯着眼睛,面目狰狞,心中升起怒吼“你看我到时候怎么治你”。后来,在老师那里了解到“菌草治沙”时,我总能想起那个被风沙卷着、生气的小女孩儿,我的治沙故事,或许要从那时写起。
为了学好专业,我始终坚持科学高效的学习理念,系统构建多维度的知识体系,综合运用思维导图、康奈尔笔记法和方格笔记法,实现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深度内化,最终取得绩点4.00的优异成绩。
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专业实习机会,我格外珍惜,每次都主动担任小组长。在杭锦旗,老师带着我们在烈日风沙里采样;在蛮汉山,我们在暴雨中,保护数据和测量工具;在乌兰布和沙漠,我们少带行装、多拿仪器,只为学习沙漠测量。这个沾着沙粒风尘的记录本,除了记录数据和实验笔记,也记录了我的蜕变。
后来,这些经历成了我参赛路演的杀手锏,让我充满底气地站在“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的赛场,我用深情的语言讲述家乡的沙漠之殇,用专业的讲解阐述我们的治沙方案。当我们的“菌草生态修复方案”被评委质疑是“科幻小说”时,我有理有据地阐述了菌草秸秆作低立式沙障的实际作用,全场用热烈的掌声,认可了我们“科学经营沙漠,促进农牧民增收”报国志向。我们也因此收获了一个意义非凡的“一等奖”。
举起这个沙漏状的奖杯,里面流动的细沙,正在诉说我用时间堆叠出的成长。而电脑里积累的600多版路演PPT,成了衡量我专业成长的计数器。四年来,我和小伙伴们拿下大大小小16个奖项,申请7项专利。通过赛场上的拼杀,我迅速成熟,当我面对评委,熟练地运用“三分钟说服法”答辩时,我看到了左手握着地质罗盘、右手拿话筒的自己,成为了新时代青年治沙故事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