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治理学院成立于2016年6月3日,其渊源可追溯至1960年在原内蒙古林学院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和1983年成立的水土保持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44人,硕士学位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有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在校生1457人,其中,本科生1209人,硕士研究生216人,博士研究生32人。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围绕办好“两件大事”、聚焦“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和资源等各方面优势,积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着力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党支部为自治区首批高校党建工作“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选树命名对象,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院下设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土地整治工程系、沙产业系4个专业教学机构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现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有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学院,2024年开始招生。学院有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一流课程,1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有10个实践教学基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为一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自治区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和林业专业硕士学位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建有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共建国家林业草原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沙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风蚀防治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沙漠学会挂靠在沙漠治理学院,主办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及几代教师的学术传承和不断开拓,学院已形成具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层次,为国家培养了近7000名合格人才。学院在荒漠化防治、沙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沙产业开发、矿区生态恢复、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利用、国土整治与保护、村镇规划与景观配置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已体现出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及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十三五”以来,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基金和省部级科技纵向课题100余项,累计经费1.4亿余元;承担横向课题20余项,经费1500余万元。形成可降解纤维PLA(聚乳酸纤维)沙障治沙技术和臭柏生态学特性研究及造林技术等为代表的系列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它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批授权专利60余项;颁布国家、地方标准2项;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