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赛罕乌拉基地建设基本情况介绍
2014年04月15日 00:00  点击:[]

一、基地情况介绍

(一)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位于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隶属国家林业局,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主管,挂靠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是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TERN)的森林分中心——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的成员站之一。

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有集办公、试验和生活于一体的野外观测楼600m2,野外观测场地及设施有水文观测场(水量平衡场、径流场、测流堰)、土壤观测场、养分观测场、气象观测场、植被观测场和流域生态剖面等观测场地50余处。今年,将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林计批字(2009)443号),对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从仪器设备、观测场地及设施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和示范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二)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1997年设立赛罕乌拉省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被国际鸟类联盟确定为“世界重要鸟区”,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人文、自然景观独特,是开展环境教育、科普宣传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区拥有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宣教中心2400m2,中心拥有野生动物、植物、昆虫标本1000余份,宣传画卷400余幅,早期劳动生产工具及珍藏品300多件,科普宣传和环境教育的气氛浓厚。

另外,保护区拥有赛罕乌拉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和赛罕乌拉自然与生态保护协会(筹建)两个社团,借助协会和宣教中心的自身优势,每年都进行中小学生科普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教育活动。

(三)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综合教学实习基地

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综合实习基地位于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隶属内蒙古农业大学。目前有两排砖混结构平房1227.4m2,可住人房间近40间,2处独立厨房,能够同时安排120人的食宿条件,加配备床褥后,可同时满足200人实习。

学校将把握赛罕乌拉实践教学基地各生态系统研究、经营管理和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鲜明特色,结合国家对赛罕乌拉生态站“观测、研究、示范”的定位要求,为其赋予人才培养的特殊功能。把赛罕乌拉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具有鲜明西部区域特色,集基础数据观测、科学研究、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推广、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内蒙古农业大学将以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为一个研究平台,加强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综合实习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示范基地(待建)两个基地建设,在森林、草原、沙地三大生态系统方面,就水文、土壤、气象和生物四个方向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形成“一个平台、两个基地、三大系统、四个方向”的综合科研、教学实习基地。

二、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资源介绍

(一)自然地理

赛罕乌拉处于大兴安岭山脉南端阿尔山支脉,为大兴安岭南部山地的最典型地带,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景观的缩影,是内蒙古最大次生林区——罕山次生林区的典型区域。赛罕乌拉位于400mm降雨线范围内,属中温带半湿润温寒气侯区,区域内分布有森林、草原、湿地、沙地四大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各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相互镶嵌,极具典型性和融合性。

赛罕乌拉是具有多重过渡区的独特自然地理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的过渡区,以森林为保护主体,它同时又是东亚阔叶林向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草原向森林的双重过渡地带,是华北植物区系向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和兴安植物区系的过渡带,成为联系各大植物区系的纽带和桥梁,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具有重大意义。这里又是东北、华北、蒙新三区动物区系的交汇点,其边缘效应非常明显。

区域内生态系统复杂多样,蕴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区境内有6个植被类型,39个群系、10种景观类型。初步查明,藻类植物有200种,有28种为自治区新记录种;地衣62种,其中4种为中国新记录种;有野生高等真菌252种,24种为内蒙古新记录;苔藓植物176种,其中10种为珍稀濒危种;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药用植物9种。

昆虫574种;两栖爬行动物11种;鱼类10种;鸟类232种,其中大鸨、乌雕、鸿雁三种世界受胁种和金雕、黑鹳等31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Ⅰ级3种,Ⅱ级28种);野生哺乳动物38种,其中马鹿、斑羚、猞猁等3种国家二级保护哺乳动物。

(二)人文社会

赛罕乌拉周边人文社会景观丰富,释迦佛舍利塔位于保护区西南部查干沐沦河北岸的辽庆州古城西北角,为至今保存完好的八角七级空心楼阁式的千年古塔。塔身第五层发现砖铭,此塔建于辽兴宗重熙十八年,即公元1050年。其碑文记载:“南阙浮提大契丹国章圣皇太后特建释迦佛舍利塔。自重熙十六年二月到重熙十八年。岁次乙丑七月辰朔十五日丙午记。”

辽庆陵及庆州城遗址:位于自然保护区西北部瓦仁辉特乌拉南麓的缓坡上。史籍中多有记载,称瓦仁漫勒或洼林漫额。辽圣宗殡后葬于此地,此山名曰庆云山,陵地以山命名称庆陵。

庆陵由东陵、中陵和西陵三组陵墓群构成,葬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庆陵历经三朝共90余年建成。陵墓地下有墓室地上有享殿,气势宏伟工程浩大,为辽代极盛时期所筑造,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皇陵之一。东陵为辽圣宗皇帝陵寝之地,附葬有圣宗仁德皇后和钦哀皇后。

辽怀陵及怀州城遗址:位于保护区南部,赛罕乌拉南麓床金沟,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和辽穆宗耶律王景陵寝之地。

怀陵在辽怀州城位于床金河东南侧的沟谷里。陵地东、北、南三面环山,仅西面为谷口。考古发现。怀陵是一座包括陵门、石砌围墙、祭殿和陵墓组成的大型建筑群体,在陵园中部有一道石墙将陵园隔成东西两个陵区。东西陵区内各有两组大型建筑台基遗迹。在东陵区发现陵墓的寝宫。陵园具备辽代诸皇陵的特点,其布局和规模与其它辽陵具有相同的风格。

金长城:保护区内的古长城为金代修筑,俗称金长城,又称金代边堡。长城由巴林左旗乌兰白其牧场进入自然保护区境内。这段金长城史称明昌长城或兀术长城,它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对外开放条件(可承担的科普教学、保护活动)

(一)能够开展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层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赛罕乌拉挂靠和技术依托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本部有林学、草地科学、生态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和水利与土木工程等重要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高校,在农、林各个领域都引领着学科潮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学科设置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水平和质量都很高。在过去,组织过许多重大的教学成果,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和人才,在促进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自身特色为相关领域的基层工作者进行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

(二)能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野外实践训练

赛罕乌拉依托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教学实习基地和自然保护区,拥有了科学研究、科学实践和科普宣传的功能。与此同时,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本科实践教学工作,为此赋予了野外实践训练的功能,创造了一个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救护及科普宣传的平台。因此,在这里可以进行基层工作者、或相关领域爱好者、或广大学生群体书本理论的升华和野外实践经验的吸取和训练。

(三)能够举办大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环境意识教育”等宣传活动

赛罕乌拉凭借野外定位观测站、宣教中心及实践教学基地能够开展大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环境意识教育”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另外,赛罕乌拉凭借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周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可以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系列考察和调研。

赛罕乌拉周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以沙地云杉林和马鹿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蒙古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北部,距离赛罕乌拉km;,以珍稀鸟类、候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蒙古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距离赛罕乌拉km;以天然阔叶林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敖汉旗东南部,燕山山脉努鲁尔虎山中东部,距离赛罕乌拉km;以水源涵养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宁城县,距离赛罕乌拉km;以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内蒙古阿鲁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南部,距离赛罕乌拉km。

(四)能够承担大学生关于环境保护的野外实训工作

赛罕乌拉既是内蒙古农业大学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的科研基地,同时也是研究生野外试验、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是本科生教学实习、科学实践及人才培养的教学基地。有长期致力于林学、生物学、生态学、草业科学、动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学科和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能够为大学生野外实训、社会实践等进行理论讲授和实践指导。

(五)能够亲身体验民族生态学、蒙古族生态价值观

赛罕乌拉是蒙古族聚集的地方,蒙古族传统生活习惯、淳朴的民风民俗随处可见,赛罕乌拉的实习、实践能够亲身体验蒙古族生态价值观和自古至今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古族人认为,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生存发展之摇篮,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礼物,绝对不能任意践踏和伤害。他们坚信世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相处在一个密不可分的宇宙统一体中,凡是世间万物生灵均由自然界中的天地安排其产生、发展与繁衍,使之普遍产生了尊顺天命、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环保观及行为,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其基本理念和全部追求,使他们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始终实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适应自然规律的生存理念。

整体而言,古代蒙古族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以立法、习俗、道德、宗教等形式,融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事实上使这种生态环保思想意识习俗化、道德化、法制化。在宗教的作用下,这些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变成了古代蒙古族人的自觉行动。它保障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概括起来古代蒙古族朴素的生态环保思想意识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平衡的发展观、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伦理道德观、认为自然资源或自然要素是无价之宝的价值观等方面。

四、基地生活条件

(一)食宿生活条件

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综合实习基地目前有两排砖混结构平房1227.4m2,可住人房间近40间,2处独立厨房,保证每年本科生实习期间提供能同时安排120人的食宿条件,加配备床褥后,可同时满足200人实习。另外,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有600m2办公楼已投入运用,能够为前往实践、考察、指导的专家、教授提供更有利的食宿生活条件。

(二)交通信息条件

内蒙古农业大学赛罕乌拉实践教学基地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北部,离呼和浩特约800km,有地方铁路,省际大通道直通巴林右旗。距离赤峰市200公里,全程高速,距旗政府大板镇120km,全程柏油公路,交通便利。离最近的白塔镇15km,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用品的购置。

内蒙古赤峰市距离北京486公里,每天有飞机往返;铁路方面有直达列车,公路方面有南北向的111、303国道和东西向的306、305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实习基地范围全部覆盖手机信号网络,必要的办公、老师休息室以及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站均有宽带网接入,能够满足教学实习、野外实训等工作的信息流畅。

(三)文体娱乐条件

今年开春天暖以后将建设一个标准篮球场、排球及羽毛球场地,为教学实习业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