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简介
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 Administration for Desert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由沙漠治理学院建设管理,是以干旱区荒漠研究为特色,以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制、优良种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实验室。2018年,原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内蒙古农业大学筹建“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经过两年的积极建设,2020年底,实验室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实验室以服务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靓丽风景线建设为己任,以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前列的荒漠生态系统实验室为目标,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沙漠治理研究领域的长期积淀,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带领下,重点针对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制、保育与修复等干旱区亟待解决的“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立足内蒙古,服务“三北区”。实验室以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与评价、荒漠优良种质植物资源筛选与利用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分布在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野外实习基地,对我国西北部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制、荒漠优良种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展开研究。实验室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统筹兼顾、整体实施,通过不断建设,不断提高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实验室。为牢固我国生态屏障建设、为牧区经济繁荣和边疆稳定、以及巩固牧民脱贫攻坚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 研究方向
1.开展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与评价研究,推进荒漠发生发展动力学过程理论学科体系建设
通过研究亚洲中部干旱荒漠环境的形成演化过程,分析荒漠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制,厘清绿洲变化与干旱区文明演化发展一般规律,揭示荒漠环境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荒漠地区的环境容量以及重大工程建设所引起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荒漠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中的风沙环境问题作出科学评价,建议合理的防治对策;基于现代风沙环境风洞和干旱区表层地球化学过程示踪等功能性实验室,开展荒漠区戈壁面上风沙颗粒运动学,风沙边界层动力学,风沙动力地貌,地表风蚀与沙尘释放,干旱区表层地球化学过程等风沙地表过程机理研究,推进荒漠发生发展动力学过程理论学科体系建设。
2.开展荒漠优良种质植物资源筛选与利用研究,促进荒漠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发展
主要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抗逆和经济型优良种质资源植物筛选与生态适应性与经济特性评价,构建植物选育、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荒漠地区抗旱、耐盐等抗逆和经济植物栽培技术研究,攻克荒漠植物资源繁殖技术瓶颈,建立植物规模化栽培技术标准;开展荒漠植物资源产业化利用研究。
3.开展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推动干旱区防沙治沙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发展
在荒漠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荒漠优良种质植物资源研究基础上,阐明荒漠生物过程及其规律,揭示荒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确定荒漠生态演化的驱动机制及植被调控机理,针对我国西北荒漠区不同类型荒漠生态系统开展荒漠化植被状态与退化诊断;开展荒漠植被保护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构建荒漠植被保护技术规范;综合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荒漠生态系统人工植被稳定性调控,研发退化荒漠生态系统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推动干旱区防沙治沙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发展。
三、 标志性研究成果
从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建设至今5年内,实验室共承担项目92项,总经费8568.98万元,国家级项目22项,包括重点研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其他国合项目2项;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53项,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专项项目10项,内蒙古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攻关项目16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其他自治区级科研项目8项;地方课题3项,横向项目14项。发表论文342篇,其中SCI收录49篇;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出版专著(合作)26部;发布行业标准(国家、地方、团体)4项;获省部级奖16项;对国家、行业、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标志性成果如下:
1.中国西北沙尘源及其产尘机制
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西北风沙区沙尘源及其产尘模式,以沙漠、戈壁为基本地貌单元,以其在风沙区山盆地貌和高平原内排列模式为基本结构,结合干旱区水、热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各景观地表为背景,对我国西北风沙区内不同尺度地域背景下沙尘源分布格局,沙尘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研究,基于上述内容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结论,为区域风沙灾害防治,优化区域和全球尺度上沙尘释放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干旱区的自然环境与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2. 砒砂岩区生态水文过程与侵蚀规律机制
秦富仓教授团队针对内蒙古砒砂岩区生态脆弱、水沙关系复杂等特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撑下,开展了砒砂岩坡面生态水文与侵蚀产沙规律研究,采用野外原位监测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砒砂岩复合坡面的入渗、产流规律。研究指出,覆土砒砂岩结构中存在黄土和长石砂岩接触的过渡层,会降低水分的入渗速率、入渗总量和湿润锋的下移速度,从而进一步影响水分入渗能力。研究的这一发现对认识砒砂岩坡面水分运移规律、揭示复合坡面生态水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Sustainability》《水土保持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
3.尼龙固沙阻沙沙障复合作用机制与防治模式优化
系统研究了尼龙固沙阻沙沙障的气流速度场、风速廓线、风沙流结构及其阻沙固沙特征,分析了尼龙固沙阻沙沙障前后风沙流的垂直分布及其周围阻沙效果,探讨了不同沙障阻沙固沙的复合作用机制;并结合经济成本优化了沙害防治模式,提出了“吕”字型与“回”字型沙害防治模式,“前高后低”两行一带和“前窄后宽”三行一带沙害防治模式,最终相互叠加建立成由“前沿阻沙带、固阻结合带、固沙带”组成的“前阻后固、固阻结合”的工程综合防护体系。
实验室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机遇,针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充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传承我国第一个沙漠治理专业(原内蒙古林学院治沙系)深厚的历史积淀,坚持“统筹兼顾”和“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促进学科建设。
四、 平台负责人
李龙 副教授